1、试验示范
海洋性冰川破碎化严重、冰温高、变化块,经过多年的观测研究,研发了现场观测+无人机航测相结合的冰川变化观测技术,已将观测经验和方法应用于米堆冰川、明永冰川、海螺沟冰川快速变化监测领域。
在冰川定位观测基础上,通过对海洋性冰川快速变化过程、机理及其影响的综合分析,结合丽江市社会经济资源,为玉龙雪山冰川旅游资源及其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及其冰川科普与宣传等方面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与科学依据。同时,将三维GIS技术应用于冰川学领域,以图形图像形式逼真再现三维地理场景,模拟冰川学应用各种参数的动态变化趋势,其成果已应用于玉龙雪山游客中心及其冰川地质公园软件建设方面。总体上,玉龙雪山站对玉龙雪山景区升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建设玉龙雪山冰川地质公园做出了卓越贡献,开创了以冰川旅游开发结合冰川资源科学研究、保护为特色的范例。
近几年,玉龙雪山站还在米堆冰川、梅里雪山、达古雪山等冰川旅游产品开发及其模式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这些冰川景区旅游发展提供了科研成果和试验示范。同时,以中国海洋性冰川区为研究对象,系统评估了青藏高原冰冻圈及其其他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提出了应对措施,为区域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2、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玉龙雪山站气象、冰川、水文数据已被纳入“中科院高寒区地表过程与环境监测研究野外站联盟”,每年向其提交玉龙雪山不同海拔梯度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相对湿度、气压、蒸发辐射、河流水位流速、河流水质、雪冰化学、雪冰微生物、气溶胶、滑雪场、冰川旅游、冰湖等系列数据。
为促进玉龙雪山站科研信息公开,促进数据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程度及办事效率,起到示范作用。本站建立了具有独立域名和独立服务器的门户网站:中国科学院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http://ylxs.casnw.net)相关数据资料都可在网站申请下载。
玉龙雪山站监测数据也纳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每年向平台提交包括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物质平衡数据,玉龙雪山不同海拔梯度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相对湿度、气压、蒸发辐射数据等数据。
玉龙雪山站已提供数据服务共1000余人次。用户单位包括中科院科研院所、云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和生产建设单位。同时,数据为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像”、基金委重大项目“中国冰冻圈服务功能形成过程及其综合区划研究”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基础数据支持。
3、合作交流
自2006年建站以来,举办包括“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冰冻圈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内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外会议20余次。同时,本站人员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共计10余次,其中特邀报告10人次,大会报告21人次,展板报告20人次。邀请来访的外籍专家100人次,国外工作和进修4人次。每年来站科研单位10余个,来访人员保持在每年100余人。
2010年8月,玉龙雪山站成功协办“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冰冻圈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为期4天的会议上,与会专家围绕雪冰变化、冻土变化、寒区水文、水资源、冰冻圈与气候、冰冻圈与生态、冰冻圈变化、影响及其适应对策、冰冻圈遥感等9个专题进行了研讨与交流(图24)。同年,冰岛总统格里姆松在丽江市副市长杨一奔等陪同下,访问了玉龙雪山站。格里姆松总统对玉龙雪山站在冰川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冰川变化引起的预期灾害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及其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所作的贡献给予高度赞赏,并希望冰中两国科学家今后能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2014年,玉龙雪山站科研团队与香港大学章典教授研究团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在玉龙雪山、梅里雪山等地钻取树轮样品,用于研究近500年以来海洋性冰川区的气候与环境演化过程。
2015年,瑞士国家自然灾害防治委员会主席安德里亚斯•高滋一行考察玉龙雪山站,着重了解中瑞合作项目“气候变化下金沙江流域水资源与风险综合管理”课题“玉龙雪山冰川变化自动化监测及其相关分析”的项目实施进展,并协同项目组瑞方专家Christoph Haemming, Luzia Fischer一行并赴玉龙雪山冰川自动化监测设备安装现场进行调研。同年,“第三极地区冰川湖泊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中德青年科学家论坛与会人员参观玉龙雪山站。与会人员通过实地考察和参观,进一步了解了海洋性冰川观测及相关研究进展。
2019年,玉龙雪山站协同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了“变暖气候下的冰冻圈变化—填补观测与决策之间的空白”国际研讨会在云南省丽江市召开(图25)。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主持,来自中、俄、美、澳大利亚以及中国科学院多个研究所、南京大学、云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北大学等1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并进行了主旨演讲和交流研讨。本次国际研讨会为期两天,设有北极冰冻圈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第三极冰冻圈变化、影响及适应和中国冰冻圈服务和功能评估三个分论坛。北极冰冻圈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主要聚焦于中、美、俄三国北极冰冻圈环境和工程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对2019年中、美、俄三国在北极冰冻圈研究领域开展的合作进行回顾和探讨。第三极冰冻圈变化、影响及适应分论坛对目前三极冰冻圈,特别是青藏高原冰冻圈的变化、影响及其适应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交流讨论。中国冰冻圈服务与功能评估论坛以中国冰冻圈特征、变化及其影响为基础,主要讨论我国西部冰冻圈地区生态、农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4、环境教育与科普活动
玉龙雪山站依托共建单位丽江玉龙雪山省级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建的冰川地质博物馆,每年不定期对游客进行较大规模科普宣传和环境教育,以促进玉龙雪山站在科普、环境教育与科技服务方面的功能。近年,玉龙雪山站还参与了米堆冰川科普馆和达古冰川科普栏的制作、旅游景区管理层面的科普活动,以及冰川旅游方面的宣讲和推介活动。同时,通过中科院夏令营、公众科学日、高校教学实践、冰雪文化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开展大量面向大众的科普服务工作。2013-2020年间,玉龙雪山站接待大学生暑期实践实习和科技夏令营1000多人次;为景区管理人员、游客及中小学生约3000人次提供科普宣传服务。
通过这些环境教育与科普活动,大大提高了公众对冰冻圈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认知程度。同时,已有多个科研单位及高校,利用本站平台资源,与本站合作共建科研实习基地、教育基地等,在合作产出方面也具有一定成效。近5年,本站接待包括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院校师生3000余人次参观本站大本营、玉龙雪山冰川及气象观测场点。本已成为云南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院校的科研教学与人才培养基地。玉龙雪山科研、科普和教学综合基地的建设,为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野外监测、试验和实习基地。同时,为广大游客也提供一个接近冰冻圈科学,认识冰冻圈的科普场所,为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公众保护环境意识做出了一定贡献。